【超常見的新生嬰兒黃疸–新手父母必讀】
超常見的新生嬰兒黃疸:一般足月兒約有5、6成,早產兒的黃疸比例更高,高達8、9成
新生嬰兒黃疸是一種常見情況,由於嬰兒身體積聚過多膽紅素的現象, 患者的皮膚及眼白會呈現黃色。情況在黃種人身上更為常見,一般足月兒約有5、6成,早產兒的黃疸比例更高,高達8、9成,是因為紅血球的氧化壓力更嚴重,也更容易有溶血問題所致。
不過,對新手父母來說,初聞寶貝有此問題時,容易緊張萬分,一是因為不了解黃疸,二是擔心潛藏嚴重疾病。尤其嬰兒要留院照光時,更是百般不捨。及早發現異常,以及早接受治療。
黃疸是徵兆非疾病
其實「黃疸」是一種徵兆,並非是一種疾病,當膽紅素濃度過高時,通常每100毫升的血清中,膽紅素超過2毫克,身體就會明顯變黃。膽紅素累積的程度可從血液中膽紅素的濃度觀察,即為「黃疸指數」(µmol/L)。
新生兒易有黃疸可能原因:
1.母親血型及Rh因子不合。
2.感染疾病: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感染,如:先天性梅毒、德國麻疹、慢性子宮內感染、敗血症等。
3.代謝疾病:血球內缺乏某些酵素引起,如:蠶豆症。
4.藥物引起:如磺胺劑、硫磺劑。
5. 新生兒的紅血球壽命較短:由於新生兒肝功能尚未成熟,被破壞的紅血球釋出膽紅素來不及代謝這些膽紅素,於是沉積在皮膚上。
6.新生兒吃奶量不夠:新生兒吃奶量還不上軌道,影響大小便的次數,無法將膽紅素排掉,又進入「肝腸循環」再吸收增加,加上生理性脫水,讓膽紅素在血液中的濃度更高。
7.其他:如胎兒血腫、嚴重皮下出血、膽道閉鎖、先天性肝膽疾病、腸管阻塞、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良、母親有糖尿病等。
上述因素加在一起,使新生兒特別容易出現黃疸現象,「由臉到身體,再到四肢,一路黃下來。然後再以反方向消退」。
正常的生理性黃疸:
足月產的寶寶在出生後2至3天出現黃疸,平均在第4到第5天達到高峰,約在1至2週消失;早產兒的黃疸則會持續較長。黃疸的顏色不會太深,足月兒的黃疸指數平均 118-205µmol/L,早產兒的黃疸指數則不超過 256µmol/L,這種黃疸不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,也不需治療。若指數超過308µmol/L,則視為「高膽紅素血症」。
若未能及時治療,可能會進展成膽紅素進到腦部沉積而傷到中樞神經,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,如:認知障礙、過動或學習障礙,甚至引發腦性麻痺、聽力喪失及智障等不可逆之傷害。因此緊密的監察是十分重要。可將寶寶放在充足的光線下,以手指按壓孩子的皮膚,退去皮下的血色,即可觀察孩子的膚色是否發黃。若發現身體軀幹部分有黃疸時,黃疸指數大約7至8左右,如膝蓋以下的皮膚也出現黃疸時,指數一般已超過12至15,應就醫尋求適當治療。
病理性黃疸:
黃疸發生時間太早(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),升高速度過快,或血中膽紅素值過高(超過256µmol/L),必須儘快接受治療,以免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造成嬰兒腦部的傷害。
勿鬆懈,留意「延遲性黃疸」:
若寶寶的黃疸持續超過兩週仍未消退,即稱為「延遲性黃疸」。常見於以母乳為主的寶寶,應根據哺餵時間與喝奶量、寶寶尿布一天尿濕的次數,區分寶寶的黃疸是「母乳哺餵性黃疸(哺餵不夠造成腸肝循環增加而使黃疸上升)」或是「母乳性黃疸(母乳所含的特殊因子而讓腸道內的膽紅素再吸收增加)」。
由於黃疸出現的高峰期多在寶寶出院後,為避免父母無法確認黃疸程度而導致延誤就醫時機,本中心會建議出院2、3天後及2週大左右,帶寶寶回健康院或本中心,以確認黃疸狀況。檢驗方式是使用經皮測試儀器篩檢,指數較高者再進行抽血檢查。
最後,父母在最初6週仍需緊密留意觀察寶寶膚色變化,隨時提高警覺:發現寶寶膚色愈來愈黃,發黃面積愈來愈大,並有軟弱、吸吮力減弱、嗜睡、嘔吐、發燒等現象時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
撰文:美邦體檢註冊護士陳姑娘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新生嬰兒黃疸是十分常見,患者皮膚和眼白會呈現黃橘色。 由於黃疸出現高峰期多在寶寶出院後,因此若發現黃疸症狀,可到本中心進行檢測。
檢測項目一:新生兒無創性黃疸篩檢
按此:有關新生兒無創性黃疸篩檢資料
檢測項目二:新生兒黄疸詳細評估
按此:有關新生兒黄疸詳細評估資料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超常見的新生嬰兒黃疸–新手父母必讀